放生時念往生咒好嗎視頻,放生前念咒語還是放生后念1
3、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南無妙色身如來
4、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
5、南無寶髻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三稱)
6、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給你們,愿你們早日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
7、念“南無寶勝如來”,放生的時候,魚一入水,旁邊就有兩個護法神保護直到它們舍報,除非此魚業(yè)報的確該死,至少死后也立即生天。
8、弟子(名字)愿以此放生功德回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回向三寶眾龍?zhí)欤刈o伽藍諸圣眾,三途八難具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9、曾經(jīng)有一個人,問印光法師,問這個印光法師說,專一執(zhí)持佛號,和念往生咒有什么不同,印光法師給他回答:“功德是無二無別的,功德是無二無別的,往生咒呢,長一些,彌陀名號比較短,如果說平時課誦的話呢,可以加往生咒;如果是臨終呢,還是念彌陀,比較方便,彌陀名號,比較方便,”這是印光法師的回答,我們可以看的出來,就是歷史上的高僧大德,在講經(jīng)的時候,他們都不會說另外的經(jīng)不好,都不會這樣說,釋迦牟尼佛講每一部經(jīng)的時候,都是極力贊嘆,當時講的那一部經(jīng)非常好;非常殊勝;非常微妙,功德非常之大,但是從來沒有一句話說,另外的經(jīng)不好。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記住。
10、師父,在送往生的時候,誦大悲咒行不行啊?有的說不行,有的說行。
二、信佛的放生是想干啥的
1、我們只聽佛經(jīng)上說。你剛才問,送往生的時候誦大悲咒,行是不行?我的答案是很行!
2、這個原理來自于佛經(jīng),大悲咒有出世間的功德,又有超度的功德。咱們講經(jīng)的時候不是講到了么?雖然,傳統(tǒng)的方式很少有專門用大悲咒去送往生的。但是在藏區(qū),有專門念“唵嘛呢叭咪吽”送往生的。在藏區(qū)求福報“唵嘛呢叭咪吽”、求消業(yè)“唵嘛呢叭咪吽”、送往生“唵嘛呢叭咪吽”。它有出世間功德,出世間功德包括了世間的一切一切,就等于說,我們念大悲咒產(chǎn)生的這種出世間功德,回向給眾生照常,“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愿皆得往生。
3、問:吃肉的時候,心里默念"三皈依"、"往生凈食咒",這樣對動物有超度的作用嗎?
4、老法師答:你修行真有功夫,行,有超度作用。如果自己都超度不了自己,你怎么能超度別人?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古時候,超度在佛門里面興起很晚,佛教傳到中國來是教育,寺院確實是學校。當時是兩個工作,一個是翻譯經(jīng)典,就是譯經(jīng)院,第二個,培養(yǎng)弘法人才,指導大眾依教修行,所以它是純粹的教育。至于超度事情是很晚,在古時候這個超度事情真的都是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他們行!普通人沒有這個能力,不是依照儀規(guī)念念就可以,眾生就得度了,這個道理要懂。古人筆記小說里記載就很多。凡夫僧,我們修行沒有證果的,但是戒律持得很嚴的,鬼神也尊重你。你依照儀規(guī)如法的來做超度的佛事,雖然沒有那些修行證果的人效果大,他也得點小利益。這就是誠則靈,如果你沒有誠意就不靈。
5、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里頭,我曾經(jīng)看到一個故事,我記不清楚在哪個書上看到的,好像流傳很多。明朝戚繼光,這是個將軍,他是虔誠佛教徒,每天都念《金剛經(jīng)》。有一次他的部下一個小兵過世了,托夢給他,請他念《金剛經(jīng)》給他回向。當然他也很歡喜,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他知道這個士兵過世沒多久,就給他念《金剛經(jīng)》。大概念到一半,侍奉他的人端了茶來給他,就是看到端茶來給他,他就搖一個手,就搖搖手,也沒有說話,還是念他的經(jīng),搖搖手。那天晚上鬼又來托夢,他說將軍我很感謝你,你念的《金剛經(jīng)》我只得到一半。他說為什么?因為當中有個"不用",他說下面就沒有了,下面就得不到。他搖手是不用的意思,沒有說出話來,可是意念里面有,底下效果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所謂誠則靈,誠是什么?不起一個妄念。你一部經(jīng)念下去之后,一個妄念都沒有,他能得受用。
6、所以我們今天家里有老人過世,請法師們來誦經(jīng)、來拜懺,來做佛事,有沒有效果?很難講。要怎樣才能收到效果?自己家的人跟法師一起做,我們不會做,讓法師帶領做。自己有真誠心,法師領導,我們跟他念,我們念這堂佛事沒有一個雜念,有效。所以你請幾個法師,只要當中有一個是真的一個雜念都沒有,得效果。自己的親人比較容易做得到,希望他真正得這個利益,一堂佛事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一定要專心一致,一個念頭不起。這個很有道理。
7、問:“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與“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請問法師如何正確理解?
8、大安法師:前面的一個偈子是古德所開顯的,意思是我們所執(zhí)持的阿彌陀佛名號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渾濁的水里,便能澄清濁水。用這個來比況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投到我們凡夫眾生渾濁散亂污染的心中,我們的心念亦法爾自然地趨近佛心,因為佛號即是實相,即是阿彌陀佛的心,所以我們的心也一定會像阿彌陀佛那樣,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廣大心、光明心,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說明這個名號就有像清水珠那樣的功能作用。
9、“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憨山大師《費閑歌》中說的話。這個偈子意謂:如果不具備信愿,只是口頭上去念彌陀名號,也沒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難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相應,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帶業(yè)橫超往生凈土,所以才稱作“喊破喉嚨也枉然”。
10、如果具足信愿持名,雖然內(nèi)心還有散亂,但也絕對是能往生的,不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的。所以這個偈子大家不要隨便亂用,不要斷章取義,要把前面兩句話聯(lián)系起來理解。信愿持名,雖然散亂,絕對往生;如果沒有信愿,只是口念,當然就不能往生,這時候可以說是枉然。這里應當辯識清楚,不可顢頇自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