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湖,淺談老北京的素食文化
3、北京人大規(guī)模食用蔬菜,始于明代,特別是大白菜引入,成了冬季的當家菜。明中后期,玉米被廣泛引種,它成熟快,收割后離冬季尚有幾十天,恰好能種一茬白菜。種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chǎn)率,給農(nóng)民帶來更多收益,故很快推廣開來。為保存白菜,北京人開始制作酸菜。不過,明代的酸菜是先將白菜曬干,再加鹽腌制,滋味略差。到清代,水漬法漸成主流,成品與今天食用的酸菜已無二致。
4、雖然嘴上說不吃素,但事實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民國后期,北京有一萬家餐館,其中七百家專門提供素食,占全部餐飲業(yè)的7%。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有一是與宗教信仰相關,即使是沒宗教信仰的普通人,每年祭祀祖先、許愿上香期間,他們也只吃素食;二是人們養(yǎng)生保健意識強;三是肉食太貴,素食滋味幾可亂真,相對便宜,自然成為首選。
5、老北京素食分宮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間素食三種。從做法上分,也是三種,即卷貨、鹵貨和炸貨。卷貨是用油皮包餡燒制而成,以香菇等為主,滋味悠長;鹵貨以面筋等為主,重視口感;炸貨則需過油,用來模仿肉菜,幾可亂真。
6、老北京素菜綜合全國各派之長,在全盛時期,宮廷的“素局”能制200多種美味,以后“全素劉”傳承其技藝,更是蜚聲海內(nèi)。
7、然而,傳統(tǒng)北京素菜脫胎于魯菜,對基本功要求很高,制作繁復,用料講究,有的菜光處理備料就需一周,這使其很難放下身段,原汁原味地走入尋常百姓家。在今天,隨著“人造肉”的普及,化學合成香料已能仿造各種肉菜的味道,且成本極低,在它們的沖擊下,北京素菜生存空間正不斷被壓縮,加上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力,今天,北京專營素菜的飯館所剩無幾,傳統(tǒng)技藝后繼乏人。
8、一國之藝術,一國人之心思才力所由表見,上焉者在宮廟,下焉者在寺院。宮廟每因變亂改革,兵事掃蕩,化為飛埃,惟寺院則尚有孑遺幸存。惟歷年久遠,典守非人,則亦有損隳之悲。一切有為,有如夢幻,非虛語也。昔漢魏都洛陽,崇重佛教,佛寺甲于天下,永熙之亂,城郭丘墟,后魏楊炫之行抵洛陽,感念廢興,因摭拾舊聞,追載故跡,成洛陽伽藍記,至今傳世,讀者興感,一若洛陽昔日佛教之跡,猶在目前,何其盛也。
9、北京為五朝首都,隋唐以前北方重鎮(zhèn),其于佛教營建,頗有遺留。無畏弱冠入都,中歲居止,迄今已五十年矣。溯乎其前,則歷史具在,無待贅陳,而清咸豐末年鴉片之役,英法聯(lián)軍,及光緒庚子義和團之役,尤為慘烈。茲所具載,先錄其存者,次亡佚,次道教宮觀。耳目所及,不憚煩言,亦猶楊炫之之志歟。世之覽者,當亦有感于斯乎,撰北京寺院文物記。
10、天寧寺在廣寧門外,元魏所建,號曰光休,隋為宏業(yè),唐為天王,金為大萬安寺。當元末兵火蕩盡,明初文皇在潛邸,重修,宣德中改元寧,正統(tǒng)更廣善戒壇后復改今名。寺存隋仁壽建塔,安置佛舍利。塔無階級可上,其址為方臺,廣袤各十二丈,南北有門鐍之。臺上為八觚壇,雕刻錦文華葩鬼物之形,上為扶蘭,蘭舊四周,架鐵鐙,三層,凡三百六十盞,每月八日注油然之,蘭內(nèi)起八柱,纏以交龍,四正琢為門,有天王像夾立,四隅琢為牖,夾立菩薩像,皆陶甓為之。自址至柱楣為一層,高約全塔三分之自是以上,飛擔疊拱,又十二層,每椽之首綴一鈴,八觚交角之處,又綴一大鈴,通計大小鈴三千四百有奇,風作鈴齊鳴,若編鐘編磬之相和焉。最上露盤相輪,鎏金火珠以鎮(zhèn)其頂。塔下八方,各安鐵鼎,腹接八方作八卦,明萬歷年所鑄造。清初王士禎,朱彝尊曾居此。舍利傳曾放光,今鈴鼎多廢矣。接引佛殿后懸寶塔圖,高一丈五尺清康熙辛未虞山許德寫,大興口秀同室人劉氏施。許德嘗官部察院經(jīng)歷,善小楷書,五臺山北山寺亦有此圖也。寺之西角,有小石室以濟孤魂,內(nèi)有北朝白石小造象再則亡之。遼尊勝陀羅尼幢,明宣德正統(tǒng)二碑今皆不存。
二、高考放生魚前要說些什么
1、法源寺,即唐憫忠寺,在宣武門外西胡同,貞觀十九年,太宗為征高麗陣亡將士造,其地為唐幽州城東南隅,于城東門之東也。昔宋欽宗自云中來,曾居此寺。后有高閣,唐李匡威所建。唐諺云憫忠高閣去天一握,早圯,今有藏經(jīng)閣明建。寺藏石造像一為北齊武平元年雷姓十六人造,一為唐永徽元年比丘尼毛藏妹嚴行造。古水陸畫甚多,北宋人畫北方毗沙天王像尤勝。殿南有唐會昌六年采師倫撰重藏舍利記,又遼應歷七年石幢。西廊壁嵌唐至德二載張不矜寶塔頌,蘇靈芝書,遼大安十年觀音地宮官利函記,沙門善制,門人義中書,金大定中禮部令史題名記,黨懷英撰不知何年萃集于此也。僧種丁香甚多,每際花開,觴名流于此。大殿前古栝二株,千年外物,西院有已朽唐槐之根株在焉。
2、圣恩寺在斜街口,即唐大悲閣,在鎮(zhèn)城之中,遼圣宗遇雨,飛駕臨此,改寺曰圣恩,而閣隸焉。今雖有閣仍高跨道中,而昔之碑碣已無復有矣。
3、鷲峰寺,在北鬧市口內(nèi),即唐淤泥寺。鷲峰者唐僧之號也,舊有唐刻心經(jīng)幢今無存。明時旃檀佛像,自圣安寺移此,清康熙四十年移奉宏仁寺,別以銅范如來像還供本寺。寺名臥佛,以有臥佛得名。殿壁畫明人繪,近年修理,已涂抹,可惜也。
4、崇效寺在白紙坊,唐劉濟舍宅為寺元至正初重葺,明兩修之。其地舊名柳河村寺在村西,舊有楊椒山先生題無塵別境,惜洗去。寺環(huán)植棗千株,王漁洋稱為棗花寺。棗花盡而牡丹丁香繼盛盤由僧智樸居之,有紅杏青松圖長卷,題者甚眾,優(yōu)劣錯雜。僧房有智樸行書五言楹帖,樸明武將,國變披緇,乾隆游盤,強以進士加之,殊可笑也。后有藏經(jīng)閣,明建,隆慶二年萬緣碑,首鏤瓦屋形,檐溜斗拱咸備,中鏤小碑,高尺余,勒文其上,四旁駢列小格每格作屋形,前后共一百五十八格,中鐫助緣者姓名;定出名手。春季花開,游者徘徊其下多不忍去。舊有智樸像,久佚。余得師像,因?qū)偻珩R晉摹寫題記裝鐄送歸寺中。(未完)
5、中國(北京)國際佛事用品博覽會(北京佛博會)于
6、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靜安莊)盛大開幕,本屆佛博會展出面積
7、家,企業(yè)分別來自尼泊爾、韓國、日本、泰國、越南等
8、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各類佛事用品超過
9、北京佛博會在展出規(guī)模、國際化程度等方面均比往屆有所突破。
10、當代佛造像藝術家珍藏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