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地點大全,老北京的素食淵源
10、來華訪問的印度內政部長帕提爾今天同中國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周永康一道在北京金臺藝術館為印度“國父”甘地塑像揭幕并為甘地生平圖片展剪彩。
二、放生河蚌有什么講究
1、約高一米銅質塑像為金臺藝術館館長袁熙坤應印度駐華使館邀請而作。塑像被安放在在金臺藝術館前的草坪上。盤坐著的“圣雄甘地”帶著眼鏡,拿著書本,以塑像底座上的名言教化世人: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就像汪洋大海,即使海水中有幾滴臟水,大海并不會變臟。
2、甘地生前曾被邀請前來中國訪問,但最終沒有成行。甘地曾經寫道:“我期待有一天,自由的中國和自由的印度結成兄弟般的友誼,為了兩國自身的利益以及亞洲乃至世界的利益而協(xié)力合作?!迸撂釥柋硎荆舜卧L華正值印中兩國關系進入全面發(fā)展和多樣化的新時期,甘地的教誨在今天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3、塑像創(chuàng)作者袁熙坤說,佛教的淵源使中印兩國自古有著許多共同的文化及思想基礎,甘地的奉獻、克己、自勵,也與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有許多折射交匯點。創(chuàng)作這一塑像,是想讓更多的中國民眾了解、記住這位圣雄。
4、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于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路聯想橋北側,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今山門高懸一塊青石匾大鐘寺額,上刻9條穿云飛龍,正中為雍正帝御筆"敕建覺生寺"。因內藏明永樂大鐘,故名大鐘寺。
5、聯想東橋旁,正名叫覺生寺,里面的鐘樓放著一口大鐘,據說此鐘四十三噸半(八萬七千斤),號稱北京鐘王。傳聞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老怕有人推翻他的寶座,為了消滅民間反抗力量,派軍師姚廣孝收集老百姓刀槍等武器,鑄了一口大鐘,上面刻著全部華嚴經,認為老百姓聽了鐘聲,就不會再反抗他。后來大鐘不知什么緣故沉到了西直門外萬壽寺前面的長河河底(現在動物園和展覽館后面的那條河),到清朝時,皇帝命人把鐘撈出來,挪到覺生寺去,并蓋一座鐘樓懸掛大鐘。經工匠們平地、挖槽、放水、結冰,大鐘就打冰上滑挪到了覺生寺。后人順口都叫了大鐘寺,覺生寺反倒被人忘掉了。
6、大鐘寺規(guī)模宏大,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有山門、天王殿、正殿、后殿、藏經樓、大鐘殿、配殿建筑,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圣的場所。
7、寺內大鐘名為華嚴鐘,通高75米,外徑3米,重約5噸,是我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巨鐘,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素有“鐘王”之稱。鐘內外鑄滿佛教經咒17種,總計22萬7千余字。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內容為永樂帝御制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為主的8種經。文字擺布得嚴絲合縫,字面清晰。字形恭楷端正,古樸遒勁,相傳為明書法家沈度手筆,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國寶。大鐘鑄造精致,造型奇特,銅質烏亮美觀,輕擊鐘聲圓潤深沉,重擊渾厚宏亮,音波起伏,節(jié)奏明快幽雅,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遠達18-40公里,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技術。
8、這樣"魁梧"的大鐘當初是怎樣掛到鐘架上去的呢?原來大鐘鑄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大鐘在冰上滑行至覺生寺的冰土堆上。然后建鐘樓,鐘掛于樓頂,春暖解凍后取土而鐘懸。
9、古鐘博物館設有外國鐘鈴(歐洲)和戰(zhàn)國編鐘,共有400多不同的鐘;其中戰(zhàn)國編鐘共有65個。東邊是清代的鐘,西邊是明朝的鐘。1985年這里成為了博物館。
10、佛道鐘鈴:清代是中國古代鐘鈴文化發(fā)展的晚期階段,也是中國古代鐘鈴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階段,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鑄造的鐘工藝精良;到清代中晚期,隨著國力的衰退,各種鑄造的工藝越來越粗陋,不僅鐵質佛鐘數量增多,而且形體越來越小,紋樣也變的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