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地點有哪些地方,北京四大求姻緣寺廟
2、廣濟寺是北京著名的"內(nèi)八剎"之一。位于北京城內(nèi)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25號。占地3公頃,始建于宋朝末年。很多人來廣濟寺的圓通殿求觀音結(jié)善緣。想要求桃花的話,來這里就沒錯了。
3、三盛庵得姻緣樹至今仍健在于后院南側(cè)一隅,400年來,凡人有求姻緣者,取紅繩系于此樹樹枝之上,誠心默念愛人之名,莫不靈驗。久之,這里落下了“天好姻緣,三圣護佑”之名。
4、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拓寺風景秀美,到處都是古老的樹木,在哪里有種說不出的寧靜感。如果想問愛情在何方,可以求一支姻緣簽。
5、紅螺寺,原名“大明寺”,始建于東晉年間,至今已經(jīng)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由此得紅螺之名。南有普陀,北有紅螺,紅螺寺自古便香火旺盛,是拜佛祈福的圣地。
6、當人們在五月中下旬到北京地區(qū)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寺廟游覽時,在寺外的下塔院處,就會看到在歷代高僧們長眠的塔林叢中,高矗著兩棵開滿白色花朵的巨大古樹。這些白色花朵像一座座小寶塔似的高矗在樹冠外圍,分外絢麗。這兩棵古樹的粗干鱗片斑斑,其葉片要比別的樹種樹葉明顯的鮮綠,而且是形呈掌狀,分為七瓣。在寺內(nèi)的毗盧閣殿院南邊(即著名的古銀杏“帝王樹”和“配王樹”南側(cè))也有兩棵這樣高大的古樹。它們是什么樹呢?原來這就是佛門兩圣樹之一的“娑羅樹”。因其掌葉分為七瓣,故又名“七葉樹”。
7、“娑羅”為永生之意
8、因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古印度北方的拘尸那迦羅城郊外的“娑羅雙樹”下圓寂的。當年佛祖降生在藍毗尼的無憂樹(娑羅樹)早已枯死。后人們在原處又種植了一棵菩提樹,這棵菩提樹已千年以上。佛門弟子為了紀念佛祖,以及表示對佛教的虔誠,所以都在寺院里種植娑羅樹,并視其為“佛門圣樹”,而且引以為榮。(在寺廟中,更多植菩提樹,但因菩提樹為熱帶、亞熱帶植物,在溫帶和北方寒冷地區(qū)不能生長,所以我國古代高僧用銀杏來代替佛門圣樹菩提樹,因此我國的古銀杏大多在寺廟中)。我國古代的高僧們也是在寺廟中廣植娑羅樹?!版读_”在梵語中為堅強、永生、不滅、永恒之意。
9、京師七奇樹之一
10、北京種植娑羅樹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過去北京最著名的古娑羅樹,就要數(shù)西山臥佛寺三世佛殿東西的兩棵了。相傳它們是唐貞觀年間修建臥佛寺時(當時叫“兜率寺”)從印度傳來的。因當時三世殿內(nèi)有一尊大木臥佛,在殿外種植兩棵娑羅樹有紀念佛祖圓寂之意。據(jù)明劉桐和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載,它們是“京師七奇樹”之一(“京師七奇樹”分別為:臥佛寺的兩株古娑羅樹、報國寺的兩棵“矬松”、顯靈宮的“折枝柏”、天壇的“幻錢榆”、韋公寺的蘋婆、奈子、海棠)。書中描寫該二樹:“寺內(nèi)即娑羅樹,大三圍、皮鱗鱗,枝嵯嵯,癭累累,根轉(zhuǎn)轉(zhuǎn),花九房峨峨,葉七開蓬蓬,實三棱陀陀,叩之叮叮然。周遭殿樨數(shù)百年不見日月”。遺憾的是后來這兩棵樹死掉了,現(xiàn)在三世佛殿東側(cè)南北的兩棵娑羅樹是后來補栽的。從前在香山寺遺址山門里也有兩棵高大的金代娑羅樹,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各寫有一首《御制娑羅樹歌》,并刻在碑上分別立于樹旁,今北側(cè)題詩碑仍在。南側(cè)的題詩碑已無存。
二、佛教放生的意義
1、世界古娑羅之最
2、北京現(xiàn)存最著名的古娑羅樹,就要數(shù)寺廟這四棵了。相傳它們是唐代從西域移來的。尤其是下塔院處東側(cè)的一棵,它高達25米,干周長達2米,是北京和我國及世界上的“古娑羅樹之最”(經(jīng)筆者的多年考證,確為“世界之最”)。在歷代高僧長眠的塔林叢中植這兩棵古娑羅樹,有紀念佛祖圓寂之意。另外,在該寺的其它院落,像方丈院、流杯亭院及其南院、大悲閣院、戒臺院等院落,還計有十多棵明清時的古娑羅樹。在每年的五月份中下旬,娑羅花盛開時節(jié),滿樹潔白,分外絢麗。不但把深山古剎點綴的古香古色,同時也增加了神秘色彩。寺廟的古娑羅樹之多,為北京和我國寺廟中之最。
3、在北京的其它寺院,像碧云寺的中山堂前有兩棵清代的娑羅樹、臥佛寺三世佛殿東側(cè)南北各有一棵清代的古娑羅樹、櫻桃溝內(nèi)鹿巖精舍處東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羅樹、八大處靈光寺(二處)的遼代招仙塔基座旁有一棵明代的古娑羅樹,香界寺(六處)的藏經(jīng)殿有兩棵明代的古娑羅樹,其中西側(cè)的一棵樹枝上掛滿了祈福的紅布條,而其樹下寫的是“菩提樹”是不對的,東側(cè)的一棵已枯死,后又補栽一小娑羅樹。大覺寺北娑羅院有兩棵明代古娑羅樹、大覺寺北的普照寺南院有一棵明代古娑羅樹、上方山有文殊殿遺址的明代古娑羅樹等。因北京現(xiàn)存的古娑羅樹極少,而它們還帶有佛教文化色彩,故十分珍貴?,F(xiàn)在,每逢在五月份中下旬,有很多信徒和植物愛好者(特別是喜歡古樹名木的人)都到寺廟和大覺寺等處觀賞娑羅樹花。
4、佛舍利通常指釋迦牟尼火葬后遺留下來的一種固體物。這一類舍利可分為三種,按照《法苑珠林》的說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發(fā)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紅色。皆因圓明皎潔,堅固不碎,迥非世間珠寶可比。世界各國佛教徒對佛舍利十分崇拜。佛舍利的認定,佛教界、文物學術(shù)界非常科學嚴謹,一直遵從“言必有據(jù),引必有注”,即經(jīng)典上要有根據(jù),歷史上要有承傳,事實上要有證明。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文明古都,文化內(nèi)涵亟為豐富,到目前為止所發(fā)現(xiàn)和收藏的佛寶舍利,當屬中國乃至世界第一。
5、靈光寺佛牙舍利
6、據(jù)《大般涅槃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涅槃后留有四枚佛牙,有兩枚留傳人間。在人間的兩枚佛牙,一枚傳到斯里蘭卡,現(xiàn)安放在康提市佛牙寺的佛牙塔供奉,被稱為“錫蘭佛牙”;一枚現(xiàn)在北京西山八大處的第二處靈光寺佛牙塔內(nèi)供奉,被稱為“法獻佛牙”。距今100多年前的1898年,有歐洲學者在釋迦牟尼誕生地尼泊爾發(fā)現(xiàn)了佛的紀念碑,證實《大般涅槃經(jīng)》記述佛滅后的分骨、造塔供奉等說法是完全正確的。在北京八大處的一枚佛牙,為什么叫法獻佛牙呢?這要從佛教傳入中國說起。
7、佛教自傳入中國始,最初傳教譯經(jīng)多是印度、西域等外來僧侶,有的經(jīng)本不全,有的傳譯失真,不能滿足佛教徒的需求。于是,希望到西天取經(jīng)的運動便產(chǎn)生了。中國古代去印度有兩條路,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海路,無論走哪條路,都是經(jīng)年累月爬山涉水或漂洋過海,取經(jīng)人是要冒生命危險的。在西行求法史上而且有著作留傳至今的有高僧法顯(南朝)、玄奘(唐朝)、義凈(唐朝)等。南朝高僧法顯,于公元四世紀末,從長安結(jié)伴西行,路上走了六年才到達印度。他在印度住了三年,研究佛法,結(jié)交圣僧,巡游各地的佛教圣跡。
8、回國時,他途經(jīng)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也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又研習佛教二年。他坐船經(jīng)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原打算取道廣州回國。不料船遇大風,在海上漂流了近二年,于公元412年回到祖國。
9、法顯回國后,寫了一部《佛國記》,又稱《法顯傳》,記錄了他在國外的所見所聞。這部書所記的年代和事實,非常簡明正確,仍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亞、印度和南海各地的地理、風俗和宗教文化等重要資料,很受近代學者重視。已被譯成英法等多國文字流傳。
10、另據(jù)史籍記載,佛滅后北傳的一枚佛牙,首先傳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nèi)),后傳到于闐(今中國新疆和田)。公元五世紀被得道高僧法顯請回至南齊首都建康(今南京)。隋朝統(tǒng)一中國,佛牙被賚送到長安。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中原兵亂,佛牙北上到達遼國陪都燕京(今北京)。遼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遼國宰相耶律仁先之母,命工匠在燕京西山靈光寺建招仙塔供奉。靈光寺始建于唐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初名龍眾寺,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重修,改名覺山寺,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再次重修后改名靈光寺至今。十九世紀末,義和團在此設(shè)壇,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二十六日,入侵中國的八國聯(lián)軍對靈光寺和招仙塔瘋狂炮轟,使寶塔和殿宇變?yōu)橐黄瑥U墟。現(xiàn)招仙塔僅剩塔基,是為國恥,供游人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