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魚的地方有哪些,老北京為何愛吃素
1、“咱可不是吃素的?!北本┻@句老話的意思是,我不是懦弱的人,你別招惹我。為什么“吃素”會和懦弱聯(lián)系起來?老北京究竟是怎樣“吃素”的?
2、中國素食源遠流長,春秋已濫觴,古人祭祀時為表達尊重,非素食不可。以后佛教傳入中國,它在本土戒殺生,并不絕對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紙令下,素食遂成中國大乘佛門的基本生活規(guī)范,這極大推動了素食的發(fā)展。到唐代,宮廷素菜已達相當高的水準。然而,當時平民飲食水平不高,主食之外,幾無副食。
3、五代期間,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長期占據(jù),宋王朝屢圖恢復,始終未能成功,數(shù)百年的對峙,老北京與中原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差異,契丹、金時期,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肉為主要副食,蔬菜較少。而此時所謂“南人”已普遍以蔬菜為副食,一些學者認為,正是這一背景,讓“吃素”有了戲謔的含義。
4、北京人大規(guī)模食用蔬菜,始于明代,特別是大白菜引入,成了冬季的當家菜。明中后期,玉米被廣泛引種,它成熟快,收割后離冬季尚有幾十天,恰好能種一茬白菜。種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chǎn)率,給農(nóng)民帶來更多收益,故很快推廣開來。為保存白菜,北京人開始制作酸菜。不過,明代的酸菜是先將白菜曬干,再加鹽腌制,滋味略差。到清代,水漬法漸成主流,成品與今天食用的酸菜已無二致。
5、雖然嘴上說不吃素,但事實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民國后期,北京有1萬家餐館,其中700家專門提供素食,占全部餐飲業(yè)的7%。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有一是與宗教信仰相關(guān),即使是沒宗教信仰的普通人,每年祭祀祖先、許愿上香期間,他們也只吃素食;二是人們養(yǎng)生保健意識強;三是肉食太貴,素食滋味幾可亂真,相對便宜,自然成為首眩
6、老北京素食分宮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間素食三種。從做法上分,也是三種,即卷貨、鹵貨和炸貨。卷貨是用油皮包餡燒制而成,以香菇等為主,滋味悠長;鹵貨以面筋等為主,重視口感;炸貨則需過油,用來模仿肉菜,幾可亂真。
7、老北京素菜綜合全國各派之長,在全盛時期,宮廷的“素局”能制200多種美味,以后“全素劉”傳承其技藝,更是蜚聲海內(nèi)。
8、然而,傳統(tǒng)北京素菜脫胎于魯菜,對基本功要求很高,制作繁復,用料講究,有的菜光處理備料就需一周,這使其很難放下身段,原汁原味地走入尋常百姓家。在今天,隨著“人造肉”的普及,化學合成香料已能仿造各種肉菜的味道,且成本極低,在它們的沖擊下,北京素菜生存空間正不斷被壓縮,加上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力,今天,北京專營素菜的飯館所剩無幾,傳統(tǒng)技藝后繼乏人。
9、幾年前,與妻游大覺寺,在“無去來處”殿前休息,看到有一家三口在大殿按照藏式五體投地方式磕頭,恭敬之心令我感動。長期以來,自己傲慢的習氣很多,本人以前不習慣在廟中磕頭。在那時感覺磕頭去去傲慢心似乎不錯,于是也走入殿中五體投地磕了幾個頭。還沒有站起來,全身抽筋,非常疼痛,幾乎不能站起來,掙扎坐在殿前一個多小時才能動彈。自己感覺很奇怪,磕頭還會抽筋,由此也得出該大殿確實有些不可知力量。此后,有些時候自己有不妥當?shù)哪?、行,也曾?jīng)出現(xiàn)類似抽筋,如無形有人教育,甚為奇怪。
10、2011年8月6日,由某事,與妻上大覺寺,于“無去來處”殿奉上準備的香和蠟燭蓮臺。于大殿佛像前合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前面一段時間,身體某重要部位不舒服,也吃了一些藥,還是疼痛。在合十的一瞬間,感覺那部位隱隱發(fā)痛的東西在那一剎那掉了下來,通暢了?;丶疫@幾天,再不疼痛,感覺良好。
二、青島允許放生的水域是哪里管
1、粳米粉1000克,豆沙餡800克,白糖250克,金糕50克,青梅、核桃仁各25克,瓜子仁、桂花各10克,發(fā)酵粉適量。
2、將粳米粉倒入盆內(nèi),加發(fā)酵粉拌勻,再加水和成米面團,靜置餳發(fā),取出放在案板上,加入白糖、桂花揉勻。金糕切丁,青梅切碎,核桃仁去皮炒熟切碎。
3、鍋內(nèi)加水燒沸,籠內(nèi)上鋪濕布,把粳米面團分成4份,每往籠內(nèi)放1份(攤開抹平)加一層豆沙餡,依次做完(共四層粳米粉、三層豆沙餡),最后一層上面均勻放上果料,壓實,蓋上鍋蓋,蒸約4O分鐘即熟,取出晾涼切成塊,每塊上插一小紙旗。
4、米粉團要揉勻餳透,揉至光滑為宜;
5、入籠蒸制時要用沸水旺火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即可。
6、出版社:二魚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
7、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8、本書是永蕓法師以北魏名著《洛陽伽藍記》為本,遍訪北京古剎寺廟,展演成北京城的佛教史。書中記錄城內(nèi)各寺院的歷史緣起、方位、宗派、建筑特色、文物傳奇及出入名人等,書末并附有北京佛教大事記及北京寺院分布圖。觀道場的興替起落,讓眾生對佛法更有領(lǐng)略。
9、該書是書是永蕓法師繼《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后,出于“為北京佛教留下歷史”的使命完成的著作。在寫作手法上,隱藏了踏訪寺院后的個人情緒針砭,以學術(shù)性的視角輔以散文的筆觸,統(tǒng)一以“寺院緣起、地理方位、歷史脈絡(luò)、宗派演進、建筑特色、文物傳奇、出入名人等”的格式,書寫了北京城的佛教歷史。
10、永蕓法師,一個追求淡泊寧靜、人間行腳的佛教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