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廟哪里可以放生動物,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雕塑
8、菩薩殿后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中山堂。
9、中山堂后山上是金剛寶座塔,所謂金剛寶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的釋迦牟尼佛成道處的紀念塔。凡是仿其式樣而建的塔,便稱為金剛寶座塔。登山以后首先有雕工精細的漢白玉石牌坊一座。牌坊面寬34公尺,高十余公尺,額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yǎng)道場”。牌坊左右有石照壁,其上浮雕有人物像,左半段的人物題名是:陶淵明為廉,諸葛為忠、李密為孝、相汝為節(jié);右半段為人物題名是:狄仁杰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必為廉、謝玄為節(jié)。此照壁的背面左右各雕刻獅子。照壁的兩翼正面都雕刻天馬,背面刻有八仙。
10、坊內(nèi)左右各有一磚建碑亭,亭中是金剛寶座塔碑,左是滿文、蒙文,右是漢文、藏文。亭的結(jié)構(gòu)極為特色,再進磚碑牌坊便是金剛寶座塔。
二、放生魚什么時候好釣魚
1、金剛寶座塔也是坐西向東,全高34公尺,是用漢白玉石砌成的。下是兩層塔基,下層臺基高16公尺,上層臺基高5·42公尺,有石階可上。塔基之上建石塔、也分兩層。下層長方形,寬15·68公尺,深21·18公尺,周圍雕刻佛像,分上下兩排,中間隔以螭首。正面中為券洞,額題“燈在菩提”。門券上雕有飛仙、龍、鳳、獅、象。門兩旁下列雕彌勒佛(布袋和尚)、達磨祖師和四大天王,上列雕無量壽佛像九尊。其余三面,上下兩排都雕釋迦牟尼佛像,共七十二尊。南北兩面是:西有七佛,東有三佛,中間有一分叉,分叉的兩側(cè)面各雕一佛;正面雕一佛,佛的兩旁各雕一塔。如是上下兩排相同,便有四塔;南北兩面共計便有八塔,這象征釋迦如來一生應化的八大處所:一降生處、二成道處、三轉(zhuǎn)法輪處、四現(xiàn)神通處、五從牣利天下處、六化度分別僧處、七思念壽量處、八入涅槃處。在此八處都建有寶塔以為紀念,稱為八大靈塔。在后面中央凸出,下列有一佛龕,龕旁各雕一花一佛,上列雕五佛,凸處兩旁上下各雕兩佛。龕中佛像現(xiàn)已不存。
2、由正面的券洞內(nèi)左右循石階上升至塔上,又有石塔八座。最前方左右各一圓形梵塔,四面各依西藏密宗儀軌雕一佛母像。正面為葉衣佛母,右面為大白傘蓋佛母,后方為救度佛母,右方為尊勝佛母。葉衣佛母是藏文名稱。在漢文佛經(jīng)中稱為葉衣觀音。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藥草。佛經(jīng)中稱其能除一切疾病。大白傘蓋佛母,在漢文佛經(jīng)中稱為大白傘蓋佛頂。其形象是三面六臂,左第一手持白傘,第二手持繩索,第三手持弓;右第一手持箭,第二手持金剛杵,第三手持旛。佛經(jīng)中稱其能除一切災害。救度佛母在漢文佛經(jīng)中稱為多羅菩薩。其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蓮華。佛經(jīng)中稱其能除一切苦惱。尊勝佛母在漢文佛經(jīng)中稱為尊勝佛頂。其形象是三面八臂。左右第一手合持金剛杵與金剛索當胸;右第二手持佛像,第三手持箭,第四手與愿?。蛔蟮诙质o畏印,第三手持弓,第四手持寶瓶。佛經(jīng)中稱其能除一切障難。
3、梵塔之后,中央有一金剛寶座式的方塔。塔頂?shù)氖綐樱侵醒雰蓪臃奖P的柱體,四隅各一梵塔式的寶瓶。塔身正面有一佛龕,龕額上題“現(xiàn)舍利光”。佛龕內(nèi)四壁都是石刻佛畫。正面是一佛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右兩壁有十六供養(yǎng)菩薩,分為上下兩列,每列四菩薩。就是“法源、衣、密酒器、鏡、涂香、燈、燒香、花、琵琶、笛、鼗鼓、腰鼓、嬉、戲、歌、舞”十六供養(yǎng)菩薩。龕內(nèi)券門上刻有色、聲、香、味、觸五供養(yǎng)菩薩,門券下腳左右各刻一供養(yǎng)人。龕頂為圓穹形,四面各一佛。最上是藏文的毗盧遮那佛咒和藥師佛咒。所有這些佛畫都是根據(jù)西藏地區(qū)風格繪刻的,塔頂上左右兩面各有三佛,與龕內(nèi)釋迦佛合成七佛。即是過去世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此塔的后面就是上升的蹬道口。
4、此方塔之后有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中央一塔,四隅各一塔。中央方塔四面各雕釋迦牟尼佛像,手的姿勢各各不同。正面是與愿印(象征降生),左面是降魔印(象征成道),后面說法印(象征轉(zhuǎn)法輪),右面定印(象征入涅槃)。四面佛像左右各有二菩薩立像,即是八大菩薩。此塔重檐之上還有一佛龕,其中有佛一軀。四隅方塔的每面正中雕一羅漢坐像和兩旁二侍者,就是十六羅漢。全塔雕像都是根據(jù)西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形相而雕造的。由此可以考知乾隆時代雕刻藝術(shù)的技巧情況。
5、在金剛寶座塔前方下面,大殿的西南是乾隆十三年仿杭州凈慈寺羅漢堂的規(guī)模所建的羅漢堂,中奉木雕的五百羅漢像,像貌無有重復的,是清代較好的雕刻,堂是由字形,中間有四個小天井,四面各有抱廈一間為入口。正面的抱廈中有四大天王像。因為堂是坐西向東,所以羅漢的排列是由東北而西北而西南而東南。在堂的中央,中字甬道的中心奉三世佛,正面甬道口為面向內(nèi)的韋陀立像,右邊甬道口是永明禪師立像,左邊甬道口是宋代呵罵秦檜的瘋僧立像,后面甬道口是地藏菩薩立像,這三像都是面向外,在左方梁上有宋道濟禪師像,就是俗所謂濟公是。
6、北京雖自遼代以來,就是首都。但是現(xiàn)存的遼、金、元、明時代的藝術(shù)作品并不多。遼、金、元三代征集了大批藝人在此,修建了不少工程,創(chuàng)作了許多雕塑。當時的作品尚能保存宋代的現(xiàn)實主義作風,極為優(yōu)美。元代由于尼泊爾藝術(shù)家阿尼哥的來華,與其弟子劉元等有所創(chuàng)作,藝術(shù)作風有所發(fā)展。元末荒亂,曾經(jīng)中斷。明代中葉逐漸恢復。身形面貌雖較近真,而衣紋的處理多嫌瑣碎。清代雕塑則并面貌亦嫌空虛。碧云寺的兩殿雕像,是北京所保存的明代雕塑中尚為完整和精良之作,雖經(jīng)清代重修,仍可窺見明代現(xiàn)實主義作風的端倪,為考證中國藝術(shù)源流的一項重要資料。
7、北京地區(qū)明清時期的石刻
8、此一時期北京地區(qū)的石刻種類最為齊全,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類別。內(nèi)容題材大大豐富了,有許多新生事物于中有所體現(xiàn)。雕鑿手法更加純熟,格式固定。等級制度森嚴,體量也大小不一。此期不僅有大量的地上石刻與地下石刻,還有大量的建筑石刻、石雕及民俗石刻等。按照石刻學的理論,對中國傳統(tǒng)石刻進行分類,大致應有11個類別,北京的石刻也包括了這些類別。明清時期石刻除畫像石外,其他均有所體現(xiàn)。擬分述于下:
9、1刻石摩崖類。北京地區(qū)此類石刻,以明清時期的遺存居多。其中門頭溝區(qū)色樹墳石佛嶺上石窟崖摩刻的明《石古崖修橋補路碑記》、崇化莊明《買地刻石》、木城澗路旁清刻《繼序修補道路功德碑》、石景山區(qū)八大處明《石佛造像及題記》等為最典型。除此之外,有關(guān)民間宗教、帝王巡視、山水題材的摩崖石刻,大多集中在郊縣名勝或城近帝王園林的山石上,其字體不形式各異,內(nèi)容多樣,如大覺寺、北海公園、頤和園等,它們是北京明清時期特殊的石刻遺存。
10、2碑碣類。統(tǒng)指刻字碑一類。如按所記內(nèi)容及功能上去分,有墓碑、祠堂碑、寺廟碑、記事碑、功德碑的不同。如按造型特點分,又有方碑、四面碑、龜碑、臥碑、方尖碑、昆侖碑、嵌墻碑、異形碑等的不同。依此期碑類現(xiàn)狀及敘述之方便起見,可分列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