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放生比較好,成都善良女孩六年多來,風(fēng)雨無阻放生不倦
6、從1998年開始,她放置糖粒在公園、寺廟、園林、路旁樹下,誘蟻吸吮,給它們念佛號及授皈依。蟻群聚集起來,為數(shù)少則幾百,多則幾千。蟻群吸吮并聞法后欣然散去。
7、這位善良女孩除隨緣救生外,還自已掏錢買物放生。平常她生活簡樸,節(jié)約用錢。雖然工資微薄,但四時放生,毫不吝惜。六年來(至2001年),她購買各種魚類放生已達1200多元,在她的帶動下,她母親也開始念佛誦經(jīng),并加入到放生的行列當(dāng)中。
8、與成都結(jié)緣已經(jīng)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不知道多少次朝拜峨眉山,成都是必經(jīng)之地,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在08年12地震的時候,因為地震來到四川、來到成都。那時的心情除了沉重還是沉重,空氣里飄的也是淡淡的哀傷,根本無暇去欣賞美景,觸目便是驚心。歲月無聲,輾轉(zhuǎn)已是再次有緣來到成都,看著曾經(jīng)那記憶深處的傷痕在溫暖與堅強的撫摸下已漸漸地愈合,那些曾經(jīng)的美好又一次在心中溢滿,此時感到的只有欣慰。
9、成都,這是一個山水清秀的地方。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稱呼,天府之國。集合了天下靈秀,風(fēng)景集萃,文化的積淀更使這個城市內(nèi)涵深厚。能住在成都,應(yīng)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
10、成都的朋友們,在“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的時節(jié),擁有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美景,也就造就了“萬戶千家入畫圖”的成都。還有那“都江堰水沃西川”,“仙經(jīng)最說青城峰”。美得讓人心馳神往,美得讓人夢繞魂牽。這樣美的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個美的心情去欣賞、去感悟,實在是辜負了老天賜予你親近成都的心意。
二、南昌放生園放生蝌蚪
1、而成都于我,緣分匪淺。那段在網(wǎng)上被網(wǎng)友們戲謔的視頻,正是在這天府之國的峨眉山上錄制的。天下風(fēng)光在峨眉,峨眉美景養(yǎng)人育人,人間走一趟,山水看一場,既然來到了成都,不順路去峨眉山上轉(zhuǎn)一轉(zhuǎn),不跟峨眉山上的猴子親近親近,不感受感受峨眉山自然的魅力,不體驗一下金頂?shù)耐?,感受一下佛光的普照,那么你的成都之行也就少了些味道。在這里,我給大家推薦成都風(fēng)光看峨眉。
2、成都不僅美景怡人,深厚的人文積淀也令人向往。你可以到大慈寺、昭覺寺、文姝院交流佛門之理。還可以到金沙遺址、望從祠、四川博物館去觀看成都歷史的輝煌。懷古圣賢可以到武侯祠、草堂寺、望江樓。還有那遍地的茶樓、茶館,錦里的美食和川戲……
3、要問成都人幸福嗎?遍地的茶樓,閑暇時品一品;峨眉山的猴子,有空了逗一逗;昭覺寺的鐘聲,累了就聽一聽。這些都是幸福的元素,生活在成都就是一種幸福,諸多幸福也都積聚在成都。如果生活在成都的人,還有那些煩煩惱惱,那就辜負了這一片靈秀之地了,請不要把生活的煩惱當(dāng)作真實的苦惱,年年過日子,誰還不吃幾口麻辣菜呢,就把它當(dāng)作命運的另類創(chuàng)意吧。
4、走進了成都,眷戀著成都,陶醉在成都,開心都,幸福在成都,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5、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后毀于兵災(zāi)。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xiàn),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明朝末年,該寺毀于戰(zhàn)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jié)茅打坐,誦經(jīng)修持,于禪定中出現(xiàn)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為文殊院。
6、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
7、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jīng)樓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筑。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里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鑄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tài),體現(xiàn)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于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nèi)還有大小300余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化藝術(shù)價值。
8、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上萬冊佛經(jīng)、文獻,如院僧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jīng)書”;明神宗的田妃刺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fā)繡制的水月觀音。院內(nèi)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fā)現(xiàn)3塊唐僧頂骨,現(xiàn)在一塊留存南京,一塊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一塊送給成都。游人還可在文殊院茶室品嘗四川特有的蓋碗茶,手捧茶船、茶碗、茶蓋,耳聽民間藝人的彈唱,可盡情領(lǐng)略川西風(fēng)情。文殊院交通指南:文殊院位于文殊院大街,距騾馬市購物中心僅10分鐘路程,乃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是全國漢族地區(qū)重點佛教寺廟。其前身是唐代“妙圓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重修之后改稱“文殊院”。文殊院現(xiàn)有鐵鑄、銅鑄、石刻、玉雕、脫紗、彩塑等工藝精湛的佛像200余尊。照壁上雕刻的“文殊院”三個金字系康熙年間該寺慈篤海月禪師書寫,院內(nèi)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之神,吸引著香客們前來燒香祈禱。
9、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寺內(nèi)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nèi)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jīng)、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jīng)簡、千佛袈裟、發(fā)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10、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jīng)、唐代玄類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jīng)簡、千佛袈裟、發(fā)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jīng)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jīng),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為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繡,繡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仍保存完好。發(fā)繡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陜、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發(fā)繡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jīng)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品。挑紗文殊為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制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金剛經(jīng)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jīng)》,全部經(jīng)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jīng)。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等經(jīng)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