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8歲生日放生利弊1、江蘇江寧縣揚州居民咎愛好整理園圃,種植花木。2、有一次。因種花挖土,發(fā)現(xiàn)蟻穴洞,廣而深有如大甕,洞內(nèi)有無量無數(shù)螞蟻,咎四六便用沸水灌入,將螞蟻殺死,然后取土填補,種植花卉。3、當(dāng)年夏季,有一天,咎四六袒胸露體,在庭院乘涼,忽然發(fā)現(xiàn)全身肌肉,有無數(shù)紅色斑點,頃刻間,紅斑變成紅泡,每一紅泡,長出一只螞蟻,痛癢難忍,不到數(shù)天就死了。4、按:殘害眾多生命,果報是墮入地獄受無量苦,并非一死就能掩蓋罪惡。咎四六怪病而死,僅是這一生的花報而已。5、浙江嘉興沈某,為四川瀘州刺史,被提升太守,為人慷慨好施,親戚朋友都受了恩惠。只是日常私生活很奢侈,在任所時,衣服車馬以及室內(nèi)陳列之物,莫不講究華麗,日常飲食鴨腦、魚唇、雞肉、乳酷、鹿肉等稀貴食品,每餐至少兩種以上,積年累月,以數(shù)量計算,殘殺物命,不止上萬。6、后來,辭官歸里,購買一棟大廈,栽植花木竹林,疊放美石,開通清泉,到處都極盡精雅,飲食烹調(diào),比以前更加奢侈。7、十年后,家境衰落,沈某神智忽然變成癲癡,不論清潔或污穢物品,都要送入口中食啖,甚至煙斗、茶壺、茶杯一一接到手,便打碎亂嚼,以致傷身而死。此事發(fā)生在清道光壬辰至癸己年間。8、藏密的理論及具體修法非常完整,針對性也特別強,但由于有些顯宗行人對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覺得修顯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顯宗,因此,我們有必要談?wù)勶@密的異同點,以便澄清誤會,使大家能對顯密之間矛盾與否有所了解,以后在修加行的過程中,也不至于有嚴(yán)重的疑問出現(xiàn)。9、具體內(nèi)容分第一是顯密相同的、可以圓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一些為顯宗所沒有的特點。10、
顯密的相同點二、放生一般放幾條魚1、講加行的時候強調(diào)過,一個凡夫從現(xiàn)在到最后成就之間有三個階段:放棄貪圖世間的安樂,建立出離心;放棄自私,建立菩提心;放棄我執(zhí),建立無我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的第一和第二個階段,顯宗和密宗是沒有差別的。2、我們講過,從外加行到內(nèi)加行的系統(tǒng)修法,顯密都必須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無一例外。雖然修法上的名詞有些差別,內(nèi)容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是修顯宗、密宗、禪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連這個最基礎(chǔ)的修行都沒有,那還念什么佛?修什么禪?只有在這個基礎(chǔ)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凈土宗、禪宗。3、禪宗為什么不講這些加行的修法呢?眾所周知,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其根機都已非常成熟,所以他們能開悟。我們在六祖惠能的傳記中可以看到,雖然他不識字,但根機卻已相當(dāng)成熟。當(dāng)他依止五祖學(xué)習(xí)時,并沒有學(xué)很多經(jīng)論,也沒有花很長的時間修行,只是在后院里干活兒。八個月后覺得機緣成熟了,五祖就給他講《金剛經(jīng)》,而《金剛經(jīng)》中關(guān)鍵的一句話就能讓惠能大師徹底開悟。他沒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結(jié)果就是要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經(jīng)有了。4、就像秋天的花或樹葉,只要一陣輕輕的風(fēng)就能吹落;而春夏時節(jié),即使刮更大的風(fēng),樹葉也不會掉下。同樣,人的根機成熟后,一句話也能讓他明心見性。六祖聽的和我們念的《金剛經(jīng)》完全一樣,他因一句話就可開悟,我們卻沒有,這就是因為根機還未成熟的緣故,所以,我們就需要修加行、正行這些系統(tǒng)的修法。5、對修禪的人來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教派當(dāng)然是最殊勝的,但針對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來說,神秀大師的北傳教派可能更合適。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后才達到禪宗所講的那種境界。惠能大師則不強調(diào)前面的部分,而只講最高境界。所以禪宗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也需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6、凈土宗最關(guān)鍵的一部經(jīng)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是一部顯宗的經(jīng)典,同時有漢藏文兩種譯本,但都是從同一部梵文版翻譯過來的。經(jīng)里講:如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遠離兩個違緣,并具備四個條件。就違緣來說,第一要遠離造五無間罪;第二要遠離舍法罪。阿彌陀佛也講了,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如愿,唯有造五無間罪與舍法罪的人無法往生。其他的如殺生、偷盜等或更嚴(yán)重的罪業(yè),經(jīng)由虔誠念佛的過程,則都可清凈。但這里講的兩個違緣,即使念佛也無法消除,所以必須要遠離。7、再講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要觀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要廣泛積累資糧;要發(fā)菩提心;要回向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在這些條件下一心不亂地念佛,就可往生極樂世界。這里并不是不強調(diào)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礎(chǔ)上,再一心一意念佛。8、當(dāng)然,出離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斗鹫f阿彌陀經(jīng)》講: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會貪圖世間的圓滿。如不能放下這個貪欲心,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個貪欲念頭本身,就是一種阻礙。貪欲不滅,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不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強烈,所以,也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見,禪宗和凈土宗都一樣強調(diào)出離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這點上都沒有任何差別。這是第一個相同點。9、第二個相同的是證悟空性。往生極樂世界后,也要證悟空性,而且,如果不證悟空性,也就無法明心見性,更不能證悟密宗的境界。此話怎講?現(xiàn)在念佛時是個普通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見性,立即開悟,也就是登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F(xiàn)在雖是普通人,往生極樂世界后一見到阿彌陀佛,當(dāng)他將手放在我們頭上加持時,憑著阿彌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資糧相結(jié)合,就能使我們立即開悟,開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能間接地證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后還只是菩薩,并沒有成佛,必須通過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證悟,這是講正常的往生。難道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正因為如此,漢傳佛教才會有“九品蓮華”之說。10、藏傳佛教也講:念佛的人如果對凈土法門沒有很大的信心,對能否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抱持懷疑,那么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極樂世界里會有相當(dāng)一段時間見不到阿彌陀佛,而在那段時間里他仍然有可能只是個凡夫。這就是不正常的往生。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強調(diào)信心,不然雖然可以往生,卻有相當(dāng)長的時間無法見到阿彌陀佛。但就算不能見佛,也不會再回來,仍然留在極樂世界,暫時是不能見,終究還是會見到阿彌陀佛的。見到佛后就能開悟,然后繼續(xù)修行就能成佛。所以,凈土法門也需要有證悟,只是它不強調(diào)這一生的證悟,而是到極樂世界去證悟。沒有證悟空性,也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