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代全家人放生如何回向,現代人如何修行現代人如何修行(林學文)
4、《六祖壇經》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蔽疑罡腥缢?。人生活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心真是如古詩所言”樹欲靜而風不止?!毙钠郊词浅纸洹R驗樾钠搅俗匀豢擅餍囊娦?,言行舉止能圓融無礙,自然有度。
5、少言得靜。言而開口,口開是非,舌饒恩怨到。實在有感說話亦是造業(yè)之一。我聽過這么一個故事,一個海軍軍官跟他的部下開玩笑時說:“人生最要緊是管好兩個‘巴’——嘴巴和雞巴?!蔽衣犕赀@個真實故事之后,馬上捧腹大笑,笑其粗俗幽默,但笑止后我不得不承認:許多真理并非源自名人之口,老百姓口中的真理才是最樸素,最真摯的。管好這兩個巴,既可修身,亦可養(yǎng)性。
6、獨處而靜。有人耐不住寂寞。白天上班跑業(yè)務,晚上也不愿獨處歇心,上酒館,去卡拉OK、桑拿、按摩。還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殊不知這叫火中添炭。雖然我們不可能象古人那樣“獨釣寒江雪”,“采菊冬籬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但我們完全可以斗室養(yǎng)心自為大,象魯迅先生一樣,“破帽遮顏過鬧市”,“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p>
7、少欲而靜。欲,則是執(zhí)。少欲就是要破執(zhí)。煩惱皆由執(zhí)著起。心里有許許多多的執(zhí)著(美其名為追求),自然業(yè)障不斷,談何“無為而無不為?”哪能“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種人便不可能有“物物不為物所物”,“積德累功,莫問前程”的境界了。收視返聽,返身觀照
8、人整天都是投心向外,投五官于聲色,投手足于錢物,很少有時間“反聞聞自性”捫心自問,自省如孟夫子那樣“吾一日三省吾身”。
9、人只有收視返聽,返身觀照,才能見微知著,解剖自己。一日下來,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是好是壞,只要你靜下來想一想,你就會悟點什么,這叫“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修行不修腦,枉為菩薩道。
10、要有悟,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容己容人,二是笑人不如笑己。胸懷寬廣,慈悲為懷,以一笑卸胸中塊壘。一個人如果學會笑自己的可笑之處,那他就會找出自己的修行不足之處,警而醒之。
二、南京放生雞鴨的地方在哪里
1、悟可學。學悟務必嘗試記下來。我把這樣的日記本取名為“三密記”。
2、笑與悟密不可分。遍觀諸寺廟觀音菩薩與彌勒菩薩無不笑而悟今悟后,一切諸佛無不是笑容莊嚴,臉含最高境界的笑——慈悲。現代人一緊張,笑顏沒了,悟自然也沒了,整天過得渾渾噩噩。依戒而止
3、人貪而忘返,嗔而生怨,癡而執(zhí)著,疑而勞思,慢而不能圓融。
4、酒傷身,色亂性,財迷竅,氣失智。
5、依戒而止,就是要使這些七情六欲得到平衡。社會上許多人誤以為“清心寡欲”只是佛門之事,是近乎殘忍的貶義詞,其實,在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接受了東方養(yǎng)生觀,中國禪文化觀。
6、對于年輕人來說制怒是生活中修行第一大事。佛語說:“火燒功德林”。怒火一把,頃刻間把什么人際關系,功德之類,化為灰燼。我想我輩年輕人,應時刻把梁實秋先生一句話作為口頭禪“我不生氣?!?/p>
7、對于酒色財氣,陜西一長壽老人吳云清說:“酒色財氣四堵墻,世人都在墻里藏;有人能跳墻外去,不是神仙也壽長。”修定念佛
8、一個自稱為信佛,發(fā)愿修行的人,如果沒有修定是不可思議的,修定可以修佛門中的打坐等,亦可修源于佛門的氣功。關鍵在于能達到平心靜氣的作用即可。我通過近二十年的摸索,終于選定了與年輕人比較適合——簡單易行,自然而然不易出編的功法:自然功。感到該功的確起到自利利他,“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功效。在功前,功中,功后,我心里作金剛念:“嗡嘛呢叭噢件”。念“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念“……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皆不計,長駕白牛車”。
9、而念佛號,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念。只要誠心,一定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p>
10、許多人說現代生活忙,沒時間修行,其實修行與干事業(yè)一樣,都在于一個“恒”字。兩者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信佛之人,自然會有善的果報。